太极既不可以图,然非图又不足明阴阳显化之妙,是惟有舍太极而图两仪。两仪既明,则太极自立乎其先。无象之象,亦因象而显矣。
此端木国瑚氏之图也,于文日正为是。下正北方正而上直日,日中影正。影正,则左右自分为两。左阳而右阴。故《易》于乾之初爻曰“不见是”,未济之上爻曰“有孚失是”。全《易》六十四GUA,三百八十四爻,以此一“是”为始终,其故可深长思也。有丨画中央,便分两列。《系传》曰:“乾坤成列,而易立乎其中矣。”是则乾坤左阳仪,右阴仪。从丨生出,是太极,是两仪。一至而二分(东西分,南北至。),是一是二,易阴阳生,不待再言“太极生两仪”,此为“《易》有太极,是生两仪”。
端木氏此图,似较旧说更为明显。不名曰“太极图”,更无语病。学者与前三图合而观之,“太极”二字之义,可了然矣。“太极”之上,无能更加以字者。惟孔子曰“《易》有太极”。“《易》有”二字,必须重读,与《序GUA》“有天地”“有万物”诸“有”字,皆一气贯注。孔子赞易,皆是从“有”立说,以示与老子之以“无”立说者不同。故将“有”字直提至“太极”之上,曰“《易》有太极”,而全《易》之生生不已,皆由此“有”字以发生者也。继之曰“是生两仪”,此“是”字上贯“《易》有太极”四字,而下澈全章。全《易》六十四GUA,皆以此一字作骨,故特于初、终二爻发明之。观此知孔子赞《易》笔法,一字一义,无不与全书精神贯注,脉络相通,未可滑口读过也。
《系传》曰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,太极者实超乎道与器之上,而立乎其先者也。故分言之。形而上者有太极,形而下者亦未始无太极也。故曰“天地一太极”。万物各有其太极。后儒以太极为形而上者,是与形而下者对待,实失“太极”之本义也(老子曰:“无以名之,强名之曰道。”此道字与形而上之道意义不同。)。是以天下之事事物物,凡有对待者,皆太极所生之两仪,非太极也(今世科学家曰精神,曰物质,相对待者也,太极实超乎精神物质之上。曰空间,曰时间,相交午者也,太极实超乎空间时间之外。哲学主唯心论者谓一切唯心所造,主唯物论者谓科学万能物质不灭。太极则超乎唯心唯物之上,而不可以唯心唯物概之者也。)。以质言之曰刚与柔,而太极超乎柔刚之外。以气言之曰阴与阳,而太极立乎阴阳之先。以事理言之曰动与静,曰善恶JX,而太极实几于动静善恶JX之微,无有而无不有,无在而无不在。《序GUA传》曰“盈天地之间唯万物”,谓盈天地之间惟太极可也。此天地一太极也。小而至一尘之微,极至于微而不可见之物,亦莫不各具有动静生灭之机,即莫不有其太极,此物各一太极也。宋儒言太极,不离乎动静阴阳,已落言诠。牵及WX,则更远矣。朱子注《太极图说》,谓“无静不成动,无动不成静。譬如鼻息,无时不嘘,无时不吸。嘘尽则生吸,吸尽则生嘘。理自如此,阴阳只是一气。阴气流行即为阳,阳气凝聚即为阴”。其论虽精,总未达一间。程子曰:“动静无端,阴阳无始。非知道者,孰能识之?”然动静无端而自有其端,阴阳无始而自有其始也。识此端与始,以言太极,庶乎近矣。【易典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
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
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或资源,由网友提供,来源于网络整理,主要用作知识性分享与收藏用途。如若相关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